小声说一句
:首款产品《楼里-IOS版
》已上架,安卓包和产品开发的知识库,公众号私信「楼里
」获取。现在也幻想:时间少,产出多,质量好。
一、独立开发
今年是在互联网行业:搬砖的第十年。
最近两年比较划水,关注更多的是:人工智能和独立开发两个话题;独立开发勉强带点创业成份。
内卷拉低了职场性价比,所以决定先离开,从三月到六月底,处在思考犹豫和准备中,然后离职做独立开发者。
七月初到现在,不过短短45天。
做了一款
「楼里」AI产品
,编写一份「独立开发者
」知识库,用心运营「七号楼
」社交媒体,能坚持到这几件事有个雏形,也算走出了第一步。其中的关键点就是三个标签:
产品,内容,流量
。二、时间线
虽然全职只有45天,但是从想法出来到离职,期间准备了3个月。
看一些网上的产品参考案例,琢磨做这件事的计划安排,准备妥当之后,还花了半个月做心理斗争,然后从职场心平气和的离开。
2025年3月
:因为DeepSeek的影响,有了做产品的念头,开始琢磨这件事的可能性。2025年4月
:分析AI方向的产品,观察独立开发的运营方式,分析自己能力上面的优劣势。2025年5月
:计划逐渐完善,规划好执行节奏,开始和家人朋友聊想法,正反意见都能听得进去。2025年6月
:准备阶段的事情告一段落,开始离职前的心理拉扯,也算是好聚好散了。2025年7月
:开始全职做独立开发者,应了那句话,其实你的心里早已有了选择。- 7月13日:完成产品「
楼里
」的基础功能开发。 - 7月15日:计划「
独立开发者
」知识库开源,做好基础结构。 - 7月29日:完成产品「
楼里
」一期的主体功能开发。
2025年8月
:产品,知识库,内容运营,三者的框架基本成型,开发任务进入尾声。- 8月06日:完成产品「
楼里
」全部的功能开发,转入验收阶段。 - 8月07日:完成「
独立开发者
」知识库初稿,转入核验阶段。 - 8月15日:产品「
楼里
」和「独立开发者
」知识库正式发布。
在整个过程中,还穿插很多「
七号楼
」内容运营,包括经验体会和技术干货,以及趣事和日常记录,收到了部分网友的建议,社交媒体有了几百人关注。短短45天,感觉像打工一年,忙的云里雾里。朋友说现在没了上班的松弛感,家人说现在的随意都像刻意装的。
说句心里的实话,时间线走到产品和知识库完成,心底莫名生出几分焦虑。
预期之内的产品开发,已经如期完成,计划之外的知识库,也顺利的做好。唯独对内容运营和传播,没有丝毫的把握;不过抽象的事,做出点眉目才有意思。
三、楼里App
目前「
楼里
」这款AI产品已经上架苹果商店,做这款产品的出发点也非常简单,就是奔着人工智能的风口。产品非常明确,但是具体功能需要斟酌。
虽然是套壳大模型的应用,但是AI的能力太复杂,所以在产品一期只做文本对话,简单是其中一个因素,核心的思考还是在于,深度实践模型的信息能力。
这里的思考来自DeepSeek的启发,在刚爆火的那段时间,其能力就是简单的文本对话,但是输入的理解和输出的质感,感觉是独一档的高级。
用户和产品和模型之间的交互,想精确拿捏提示词,这个过程很不容易。
基于文本对话构思产品模块,主要分为基础功能,模型对话,场景探索三个维度,原型初稿的设计,是在松弛状态下完成的,所以功能多且流程复杂。
那会高估自己了,实现都是采用最简版。
楼里
」App基础模块:用户注册登录,管理资料信息,查看对话统计。楼里
」App对话模块:分为单聊和群聊两种场景,单聊可以指定对话使用的大模型,前提是系统接入了该模型,群聊系统会随机指定几个模型回答。楼里
」App场景探索:基于大模型设计生活类工具,原则是自己能用到,并且使用的频率要高,虽然想法很多,但是最终只实现饮食
和取名
两个模块。从产品的开发过程来说,想一个人兼顾完整性和复杂性,还要保证质量,这几乎不太可能。
不得不提一句,互联网的项目普遍追求:时间少,成本低,质量高。以前在公司的时候没少吐槽过这种逻辑,尤其是创业团队的前三个月。
现在可倒好,自己也掉进这个幻想里。
四、开发者专栏
目前「
独立开发者
」知识库已经发布,记录完整的计划和实践过程,有思考有干货有温度。这个知识库会长期维护,把独立开发当成一个复杂的项目来管理,所以需要文档记录和总结,明确各种事情的进度,不然一个人很难有序执行计划。
复杂的任务脱离文档,总感觉乱糟糟的。
所谓的专栏,其实就是一个话题标签下的内容集合,2025年关注和思考最多的是:
产品
和人工智能
两个话题。今年各个人工智能厂商,都在猛卷AI编程赛道,基于大模型开发产品会成为主流趋势,通过整理输出专栏文章,可以慢慢积累这两个方向的知识。
做内容的目的其实很简单,一是对复杂事情的思考和总结,二是积累互联网的关注。
商品和销售渠道,产品和用户流量,这两个场景很相似;实物商品的供应链比较复杂,软件产品相对简单一些,借助互联网的传播有一定的爆发力。
五、最后总结
最后想讨论一个问题,开发者想要转型做产品,必须要解决产品和流量运营,这两个最关键的问题。
产品和内容,谁更重要?
此前自己是排序的思维,也和运营的朋友交流过,都没有定性的答案,个人倾向于都重要,所以两者采用比较均衡的节奏。
最近才有明确的想法:对个人而言,内容要优于产品。
当下趋势:可以先基于内容分发产品的设想,甚至潦草的做出展示效果,直接发布到社交媒体传播;如果有讨论的热度,则证明产品的想法比较切中需求,如果没有讨论的热度,则需要重新思考和设计。
在AI工具极致提升效率的背景下,产品很难像以前那样,有长时间去精心打磨,这个影响对独立开发和小团队更明显。
以内容作为产品的实验载体,低成本在社交媒体发布和测试,掌握如何传播产品的逻辑,更有机会做长期玩家。
这一切,似未曾拥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