拖车、挖机、独轮车,万物皆要去西藏
声明: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 TopKlout克劳锐,作者:小松,授权WAP站长网转载发布。
“曾梦想仗剑走天涯,看一看世界的繁华……蓝莲花,啊!!!”
当年许巍写下这首歌的时候,大概不会想到,自己有一天会成为无数人心中的
“318川藏线形象大使,中国辞职协会会长,越野车品牌、中石油&中石化战略合作伙伴……”
如今《蓝莲花》几乎成了户外旅行视频的标配BGM,“去西藏”也成为所有户外旅行创作者的流量放大器。
「克劳锐」持续关注的UP主@丁丁玩车 ,最近就带来了万人催更的节目——
开着拖车去西藏,走到哪里救哪里
。作为一名汽车维修UP主,老丁主页单纯修车视频越来越少,反倒是
“挑战开一辆1万多买的宝马7系去西藏、挑战开一辆35万公里20年前的奔驰S自驾游新疆”
等自驾视频,成了内容主体。当然,这些看上去花花绿绿、略显“不靠谱”的老车,都是经丁师傅亲手修好的。哪怕在路上抛了锚,他也能随时化身维修工。我们也温馨提示:
没有丁师傅的同款手艺,请勿轻易模仿。
虽然这次丁师傅这次进藏没有开宝马7系、奔驰S这样的“豪车”,但
“拖车的反差感+西藏自带的流量属性”
,还是让他的视频播放量稳定在二三十万,高的甚至逼近百万。图片源自B站@丁丁玩车
不过本期内容,我们不想只聊@丁丁玩车 ,更想探讨
为什么去西藏
总能
成为流量密码?
跟着「克劳锐」,一起来看看吧!青春没有售价,进藏自带流量
在户外、旅行创作领域,
去西藏似乎成了一条不成文的流量捷径。
不少创作者都因为西藏系列内容,迎来过账号的高光时刻。比如
曾红极一时、如今持续停更的骑行大咖@徐云流浪中国
,在正式进藏前,穷得兜里只剩几十块钱,差点放弃骑行回家打工。可随后他的进藏视频,就连续被推上B站主页,粉丝数一路暴涨,让他在短时间内跻身骑行自媒体顶流。
另一个笔者比较喜欢的
户外旅行UP主@期末77
,如今能被80多万粉丝喜欢,也离不开2022年6月那期《千 万 别 在 西 藏 上 厕 所》的爆火。单条1500万的播放量,可能比他之前所有视频播放量总和还高。图片源自B站@期末77
西藏,为什么能持续成为流量放大器,道理其实并不复杂:
首先,西藏拥有极致的自然风光,成为无数“打工人”的精神乌托邦。
“雪山青草,美丽的喇嘛庙。没完没了的唱,我们没完没了的跳。”
郑钧在《回到拉萨》中唱的,正是许多人心中那片圣洁之地。屏幕前的打工牛马们,很难不心驰神往。
第二,西藏的高寒、缺氧,旅行路上风雪、野兽,自带“风险叙事”,戏剧性拉满。
徐云第一次进藏的《风雪川藏北》系列,播放量最高的视频不是抵达拉萨,而是在废弃道班借宿,狼群在外面叫了几个小时的这条。
图片源自B站@徐云流浪中国
第三,藏地文化与“净化心灵”的情绪价值,精准击中现代人痛点。
生活节奏不断加快,精神内耗日益加剧,“去西藏洗涤心灵”不再只是一句口号,更是一种情绪刚需。
西藏独特的文化、淳朴的民风以及纯净的自然环境,被赋予了净化心灵的象征意义。进藏视频所传递出的这种情绪价值,恰好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慰藉的需求,为观众提供了一片精神栖息地。
第四,户外风潮兴起,“走向山野”成为新的生活方式。
随着交通越发便利、社交媒体持续渗透,西藏等原本有一定风险、困难的偏小众的旅行地,逐渐走向大众。越来越多人渴望通过去西藏挑战自我、体验不同的人生。
甚至连冈仁波齐转山这种极其硬核、风险系数较大的活动,都吸引到大量户外小白参与,简直不可思议。
这些因素也让大部分创作者认为,
仿佛只要跟西藏沾边,内容就离爆款不远了。
“进藏+万物”,想不火都难
天然的流量土壤加上持续增长的观看需求,让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加入“进藏创作大军”。
即便题材已不新鲜、内容趋于饱和,大家仍千方百计地“卷”出新意。
卷交通工具
常规汽车已经无法满足观众对新鲜感的追求,于是各种奇特的交通工具出现在进藏路上。
从电瓶车、拖拉机到挖掘机,再到自行车、步行、人拉着车步行,甚者还有人踩着独轮车、滑板车进藏……
可以说,只有你想不到,没有创作者们做不到。
卷宠物陪伴
越多的创作者选择带着宠物进藏。带狗、带猫已经不足为奇,还有带仓鼠、带鸟、带鸭子的。这些宠物有从家里带来的,更多的是路上捡的。
这也很好理解,宠物不仅能增加视频的萌点,还能拉近与观众的情感距离。
就像@赵朔西行漫记 的悟空圈粉无数,但可惜可惜。
卷内容价值
文章开头提到的@丁丁玩车 ,以及这两年“开着挖机游全国”的@挖机小何,都是这方面的代表。他们在去西藏的过程中,不仅会记录沿途的美景和经历,更会主动帮助遇到困难的人。
丁师傅这次开拖车进藏,就是想为遇到车辆故障的人提供帮助;@挖机小何 则常年带一挖斗土,路上遇到大坑,就停车填上,沿途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人,也会主动帮忙。
他们把旅游、公益、视频内容相结合,不仅让观众看到了创作者善良、有担当的一面,更让进藏内容更具深度和温度。
风光背后,冷暖自知
内容这么“卷”,归根结底,还是因为越来越多人想靠短视频爆火。
就像丁师傅最近进藏路上,遇到的这位骑行追梦青年,
因为不想打工、不想过一眼就看到尽头的人生,希望通过骑行拍短视频,谋一条出路、寻一个可能。
在这条进藏路上,有类似想法的人很多。
B站、抖音等内容创作平台的出现,让太多平凡、普通的人,有了曝光自己的机会,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知道,进藏也好、自媒体也罢,亦或是我们的人生,都没有那么多捷径。
进藏虽是流量密码,却不一定是暴富密码。
就连丁师傅都自嘲,做自媒体三年,其实并没赚到钱。且不说进藏路上的艰难险阻,光看大家“卷”的这个程度,想要里脱颖而出都格外困难。
爆火不仅需要独特的创意和视角,还要持续不断地投入时间、精力进行内容创作和运营,这对创作者的能力和毅力都是极大的考验。
徐云是一天火起来的吗?
不是。
他在进藏火起来之前,已经骑了两年多了,基本没赚到钱。光是这种冷板凳,恐怕很多人都坚持不住。
而他火了以后,赶上“口罩”爆发,接连停更;停更回来,又被各路网友质疑,陷入了舆情危机;再往后,他宣布在B站永久停更,和平台对簿公堂;接着又是长时间停更,好不容易今年4月底匆匆回归,但拍了两期,又再度消失……
或许徐云赚到了曾经打工一辈子也赚不到的钱,但他这一波三折的经历,以及曾经持续更新的动力,就不知会筛掉多少坚持不下去的人。
进藏虽好,但成名、赚钱、爆火的目的性越强,可能越会失望。
毕竟,风光背后,冷暖自知。
结语
青春没有售价,进藏或许会助人圆梦,也可能令人挫败,但每一段旅程都有其独特的意义。
评论